我国古代有冰箱和冷饮吗?有。战国时期屈原《楚辞·招魂》中“挫糟冻饮,酎清凉些”之句,说的就是酒糟中榨出清酒再通过冰鉴冰冻,饮之醇香清凉,就好像和我们今天喝冰镇的美酒饮品一样。《周礼》中记载的“六饮”,其中就有冰镇米酒和饮料。而“冰鉴”就是古代的冰箱。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侍女手捧“酥山”
我们现在所说的冰箱,是电动制冷设备,一般指电冰箱。其实早在电冰箱产生之前,古人就已经使用冰箱了,只是叫法不同。
我国最早的冰箱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盛冰容器——冰鉴。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冰鉴,现保留在湖北省博物馆,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鉴是古人暑天用来盛冰置放食物饮品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东汉郑玄注:“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诗经》“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记录了冬储冰待夏用的事情。
唐宋时期,皇家和民间的藏冰活动都极具规模。在夏天,可以有大量的冰雪从冰窖中拿出来供给使用,民间的冰雪买卖更是活跃,这当然就促进了冰食的发展和普及。古人以冬藏之物消夏的智慧,在诗词中多有体现。唐代杜甫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诗句,描绘了唐代贵族制作消夏冷饮的场景。当时最出名的冷饮是“饮子”。史料记载有香薷饮、紫苏饮、二陈饮、薄荷饮、桂花饮、豆蔻饮等,这些饮子多选用香料和保健解暑药材。杜甫《寄韦有夏郎中》中有“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的描写。北宋都城汴梁的饮子店颇多,卖的饮料都是现调现煮,有些饮子店特别受欢迎,店铺外排队争购。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盛景里,就有一家挂着饮子招牌的小铺,是典型的宋代饮品店。“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这是北宋苏轼的诗句,描述了他自己亲手制作的门冬饮子,润肺祛暑。
五代诗人和凝在《宫词百首》中有“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的诗句,其中提到的“酥山”,不仅具有清凉解暑的效果,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971年陕西乾县出土的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手捧插着花朵的“酥山”。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其制作是由奶凝固后加热融化,滴在盘子上形成山峦状,再放入冰窖中冷冻而成。所谓“酥”,与我们今天的奶油、黄油大致接近,是一种乳制品,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可以说,“酥山”就是古代的冰激凌。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提到过多种冰食,比如乳糖真雪、刨冰、酥山冰、冰雪冷元子、绿豆甘草凉水、紫苏饮等。其中,乳糖真雪类似于现代的冰激凌,其制作方法在明代《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以石蜜和牛乳、酥酪做成饼块者为乳糖。”刨冰是一种传统常见冰饮,制作时将冰块刨成雪花状,淋上牛乳、糖浆或果汁,配以各种水果、干果等,吃起来口感细腻、清凉甜润,消暑降温效果特佳。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酥》一诗中,生动描述了宋代“冰酪”(类似刨冰)的形态与口感:“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那像洁白瑰丽的雪山一样的酪酥,吃的时候入口即化、甜糯滑腻,果真是“酥”不可言,不由让人想起唐代诗人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名句。此外,元人陈基也有描述“冰酪”的诗:“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
清代郝懿行《都门竹枝词》:“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明清时期,冷饮已在民间广泛普及。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到酷暑,京城便有“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还有乌梅汤、饮子里加块冰等,普通人家暑天也能享用。
如今,冰箱已经是大众必备的家庭用品,至于冷饮食品,自然是种类更多、应有尽有了。
(卢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