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码头的市井喧嚣,时代创新的澎湃浪潮,河海交汇处一曲穿越时空的文脉交响震撼奏响。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推开这扇观察天津文化的窗口,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间,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和合共生”理念。

古韵新姿,以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天津,一座因运河而兴,因漕运而繁荣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形态多样,工商业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天津把创新发展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八种文化形态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抓手,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叫响“河海津韵”城市名片,传承城市文脉、繁荣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增添城市魅力。
漫步海河边,相声的诙谐、戏曲的婉转、民族舞的灵动、交响乐的恢弘,不同的艺术氛围传递出演艺文化的生生不息与民俗文化的烟火温情;码头的船运号子、金融街的现代律动、亲水平台的欢声笑语,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交叠在一起的人们,共同勾勒出河海文化的开放、工商文化的进取与休闲文化的惬意。从传统文脉的赓续到现代文明的勃发,文化里透出的烟火气,满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感。
产业蝶变,文旅创新业态充分释放消费潜能。把文化魅力转化为发展动力,需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天津市立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紧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在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空间、发展质效上实现整体性提升,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看盘活存量,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变身“津一・PARK”,工业遗存蜕变为集博物馆、咖啡馆、公园于一体的休闲地标,让“工业锈带”成为拉动消费的“生活秀带”;看培育增量,百年老字号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将展厅变为直播间,工作人员化身主播带货,配合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2024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58%,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收获旺盛消费力;看提升质量,天津美术印刷厂旧厂区升级为数字出版产业园,以智慧教育、游戏电竞等新业态吸引36家企业入驻,形成文旅消费新集群。这些实践不仅生动展现了文旅创新业态对消费潜能的充分激发,更以“量”的增长、“质”的飞跃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多元共融,千年文脉与智造未来共绘新画卷。让历史底蕴对接时代脉搏,需要搭建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共生桥梁。天津市充分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理念革新、载体创新、场景创设,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智造产业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共生,让古老文脉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机,为城市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智慧与创新动能。
走进天津市武清区曹子里镇大白马港村3D打印的仿真花与手工绢花相映成趣。这个有着近百年绢花制作历史的村庄,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曾经,老师傅们要用铁丝做枝、丝绸为瓣,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朵绢花;如今,智能化的生产线让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十倍。也正是依靠这项创新,他们的产品成功打入欧洲高端市场,绢花单枝售价可达10欧元。从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到科技手段的活化运用;从传统技艺与智能生产的跨界联姻,到历史场景与数字体验的沉浸融合,天津以多元共融的姿态,让千年文脉在智能制造的赋能下突破时空界限。
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也是对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开拓,天津正凭借河海交汇赋予的包容胸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洪流,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文/张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