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音乐节“整活”又出新高度——随着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落地,乌鲁木齐、宁波等地民政部门直接把结婚登记处搬到了音乐节现场,为新人们打造沉浸式领证体验。左手荧光棒,右手结婚证,在万人合唱中许下爱的誓言。当然,再嗨的节奏也盖不住婚姻的庄重,该做的考虑、该走的流程一个都不能少,毕竟婚姻大事,浪漫和理性必须两手抓。
不过,这些尝试也让我们看到,对年轻人来说,音乐节早已不是“拼盘演唱会PLUS”,而是情绪解压舱、快乐充电站和幸福仪式地。那么,音乐节到底有何魔力,能让人如此“上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在于那份“失控的掌控感”——打破演唱会“距离感强、自由度低”的传统模式,观众更能全情参与,体验“身体比大脑先动”的自由感。摇滚嘶吼、说唱律动,平日里再社恐的打工人,也能够在全场一起恣意摇摆、率性呐喊中脱离日常的烦恼,甩开KPI、忘掉OKR,在被鼓点击中的瞬间享受最恣意的洒脱。这种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非置身而不可得”的震撼与愉悦,正是吸引力所在。
更妙的是那份“不期而遇”的惊喜。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或许就是一份“隐藏款”的经历。坐在轮椅上的乐迷被高高托举,爱与善意随音乐传递;合唱时碰到陌生同好,散场后变成约饭搭子;唢呐大神乱入电音舞台,古老又现代的“新声”点燃全场……文化“出圈”、社交“扩列”,音乐节宛如一架通往“意外之喜”的桥梁,年轻人借此打破社交藩篱、建立临时社群,在构建新联结中体味归属感。
音乐节里,还藏着人文经济的“年轻叙事”。如今,“音乐节+”的带动效应赢得不少目光,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建设特色文旅品牌,以此拓宽发展空间。比如,常州以太湖湾音乐节为媒介,串起湖畔周边景区和民宿,打造撬动城市发展的“超级IP”。据统计,第十届常州太湖湾音乐节4天接待观众13.6万人次,其中近70%的观众专程从外省赶来,带动周边消费超6.5亿元。多地还持续发力“票根经济”,凭音乐节门票可以免费游景区、享受餐饮折扣,吸引不少人前来。
同样是办音乐节,如何办进年轻人心中?卷明星、卷“大牌”或许有效,但并非长久发展之道;比创意、比玩法形成亮点,或许会以“人无我有”构成吸引。引入非遗美食市集,与热门IP联动,上演无人机表演……当音乐节融合非遗、动漫、科技等于一体,多样元素撑起新奇空间,多种互动带来新鲜体验,使其从单维度的演出升级为综合性的文化嘉年华,文化“万花筒”会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种种探索,皆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以“融合”破壁,方能独具魅力。
热潮之下,也需警醒。音乐节热度持续升高,不少乱象随之出现。虚高的票价、拉胯的设备、缩水的演出、混乱的现场管理……这些无不在透支观众们的热情与信任。音乐节,本应是音乐人与乐迷灵魂共鸣的场域,是热爱与狂欢的盛宴,不该沦为流量堆砌、无序逐利的“快消品”。守护这份“上头”的纯粹,需要规则兜底和诚意浇灌。主办方与相关部门高效协同、优化服务、丰容内容,才能更好保障体验感,营造氛围感、充实幸福感,实现人与城、人与音乐的多方共赢。
“愿为一场节,奔赴一座城”,演出体验只是一方面,好的城市体验则是魅力常在的关键。提供免费接驳大巴服务、优化停车位配置缓解拥堵……相关部门高效协同,完善后勤服务,更好保障体验感,持续营造氛围感,不断充实幸福感。一系列用心用情的精细化服务,才能点燃一场场有质量、有温度的音乐盛会。这便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秘诀。
当然,音乐节仅是当代年轻人消费全景中的一隅。电影节、漫展、读书会……为爱好买单,为快乐投入,年轻人正用“敢想敢追的热爱”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经济发展新的可能性。交织的足迹,正转化为经济的新浪潮。当一个个元素以融合姿态充分激荡,当一座座城市以年轻语态铺展青春叙事,澎湃的发展势能将加速汇聚,释放出活力中国的独特魅力。
这正是:
电音轰,荧光亮,
甩掉压力大合唱。
要说为啥有魅力?
别问,你来你也跟着晃。
祝大家晚安!
(文| 韩春瑶)

音乐节上,一名轮椅男孩被高高举起。图片来源:高平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