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5月7日,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在广东潮州开元寺正式启动。
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19家单位的30名专业学员齐聚千年古刹,在全国顶流古籍修复专家的指导下,对寺内珍藏的乾隆版《大藏经》展开新一轮修复。

研修班开班仪式现场
300年瑰宝保护形势严峻
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乾隆版《大藏经》始刻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工于乾隆三年(1738年),共收录佛典1667种7240卷,另附目录五卷。

保存在经橱里的乾隆版《大藏经》
乾隆年间,时任潮州开元寺方丈的静会老和尚以八十岁高龄,携带师侄道昆,跋山涉水到北京向乾隆皇帝恳请颁赐《大藏经》。乾隆三十年(1765年),该经钦赐潮州开元寺。此套经卷的珍贵性不仅在于文献与艺术价值,更因保存了经橱、木函、令旗、庄亲王手书及“钦赐宝藏”石碑等原件,为国内寺院罕见。

保存乾隆版《大藏经》的经橱
然而,开元寺地处南方潮湿环境,梅雨季节与极端高温导致经卷长期受白蚁蛀蚀、粘连、水渍等损害。据2024年专家组调研统计,经卷破损程度严重:三级破损914卷、二级破损465卷、一级破损270卷。
尽管寺院自2008年起将经书移至客堂两侧小库房,并采用空调、除湿机、生石灰等措施维护,但库房空间狭小、通风不良且缺乏消防安防设施,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多方联手抢救修复佛典
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下,相关专家团队多次赴开元寺调研,制定科学修复方案。
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5日,第十四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先行启动首轮修复,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20位具有5年以上修复工作经验的优秀学员参与乾隆版《大藏经》修复工作,成功修复了35卷重度破损佛经、1册濒危破损佛经。

破损经卷的修复对比
第十五期研修班进一步优化方案,邀请古籍修复名家杜伟生、胡玉清、肖晓梅等专家授课指导,理论与实践双线推进。
据介绍,学员们将分组协作,针对虫蛀、絮化、板结等病害,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如科学仪器取样分析)与传统修复技艺,提升修复效率与精准度。
“我们将总结上一期修复工作的经验,更高质量地完成修复工作。”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肖晓梅告诉记者,本次修复工作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老学员带动新学员等模式,采用传统的古籍清洁整理与纸浆补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复,进一步保护这套珍贵的古籍。

学员们在熟悉修复流程(主办方供图)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方丈释达诠则表示,本次研修班在开元寺启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开元寺对佛经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水平。而修复仅是第一步,未来还计划扩建藏书空间,完善安防设施,筹备经书数字化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与社会共享,进一步唤起社会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视。
重点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在潮州开元寺举办的这两次研修班,除了抢救修复珍贵文化遗产,还旨在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通过建立培训基地、高等院校、传习所“三位一体”的模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4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举办线上、线下修复培训班7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23007人次。

专家授课现场
“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将对提高我省古籍保护管理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凌华通告诉记者,目前,广东全省共有5家“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单位”、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34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有省级古籍保护重点单位18家,共评出省级珍贵古籍名录1864部。
“日常我们在图书馆也有做古籍的修复工作。而这次要修复的《大藏经》的书页之长、体量庞大,实属罕见。”本期研修班学员、来自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张珊珊表示,希望能总结多期研修班修复工作的宝贵经验,从而更好地保护古籍。

学员们在熟悉修复流程(主办方供图)
记者了解到,第十五期研修班在开班当天进行了古籍修复基本原则(理论课)的授课,接下来将开展开元寺乾隆版《大藏经》的修复实践。

文、图、视频|记者 曾柯权 黄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