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实践的根本方向。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既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更要勇做时代精神的积极书写者,用青春之笔描绘时代画卷,以创新之思传承文化薪火。
扎根传统:非遗课堂里的文化守望
去年八月,怀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我有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顺地秧歌传承保护工作的一名志愿者。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让我得以深入非遗传承的第一线,亲身体悟其深厚底蕴与时代使命。实践期间,我协助传承人开展青少年培训,通过设计“非遗小课堂”帮助孩子们理解“摆肩”等动作蕴含的满族农耕文化;参与建立数字化档案,系统梳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制作新媒体短视频,以年轻化表达传播非遗魅力。最令我难忘的,是培训结业展演时孩子们全情投入表演秧歌经典段落的神情。他们眼中闪烁的文化自信,让我真切体会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意味,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青年一代的我们,既要深耕文化土壤,做传统文化的“解读者”,更需要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文化活化的“传播者”。
精益求精:合唱台上的集体答卷
在校期间,我充分发挥自身声乐特长,连续三年参加“五月的花海”合唱比赛。2024年备赛期间,我主动肩负起三重责任:作为院文艺部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担任高声部部长,悉心指导团员;同时承担合唱团领唱职责。 深知艺术容不得丝毫懈怠,排练场上,我与队员们倾注心血,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从乐句的气息控制、声部交接的严丝合缝,到强弱对比的情感张力。 我们坚持利用录音设备“复盘”,逐句细致聆听、对比分析,不容任何微小瑕疵,只为追求艺术表现力与歌曲深刻思想内涵的完美统一。我始终谨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合唱这门艺术马虎不得,一个人可能只觉得自己唱得差之毫厘,但你一点我一点,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谬以千里。” 正是这份齐心追求“精益求精”的执着,最终助力团队一举夺得二等奖佳绩,打破了学院连续多年在合唱奖项上的沉寂。
创新突破:话剧幕布后的成长蜕变
大二,我作为女主角参演了学院编排的话剧《爱乐之城》,参加学校“校长杯”英语竞赛的话剧比赛。在为期三个月的创作过程中,我将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步步打磨立体的角色形象。为精准把握角色特质,我反复研读剧本,梳理人物成长轨迹。在表演训练上,我坚持每日两小时的台词和形体专项练习,直至夜深。当指导老师指出“女主角气场不足”的问题时,我并未气馁,而是将其视为提升自我的契机。我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到深夜,细致调整每个眼神和肢体语言。整个团队也在帮助我,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设计在高潮段落创新加入原创舞蹈编排,以展现人物特点和烘托主角色彩。在大家的专业指导和暖心鼓励下,我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我成功获得“最佳女主角”证书,那一刻我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光彩,更在于自我突破的历程。这份荣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整个团队,也印证了我们“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
从合唱台到话剧舞台,从校园到社区,我的文艺实践之路,浸润着“扎根传统”的赤诚、“精益求精”的钻研,更淬炼出“创新突破”的勇气。“文艺工作者要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我前行的灯塔。未来岁月,我将继续以热爱为笔,以实践为墨,在传承中恪守正道,于创新处寻求突破,让文化的薪火、青春的旋律、舞台的光环,汇聚成强国征程上的磅礴青春力量,以文艺之美,照亮时代前路。
红色导师点评:赵娅冰同学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使命的深刻理解和担当。从声部长到话剧主演,从校园舞台到非遗传承,每个实践案例都体现了她对艺术本质的思考,特别是将民族元素创新融入表演的尝试,彰显了青年党员的文化自信。希望大家以她为榜样,发挥自身特长,争做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赵娅冰(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崇延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