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讯(记者 王夏菁)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场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通过文化展演、成果展示、学术授牌等多元形式,展现甘肃文博事业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


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表演的《鼓舞》中拉开序幕,铿锵鼓点传递出中华文明的磅礴力量。随后,《简牍长歌·简魂永铸》诗歌吟诵以声情并茂的形式,致敬千年简牍承载的文明密码。穿插其间的《通关符传——简牍里的故事》情景剧和《诗经·秦风·无衣》吟唱演出,通过古今对话的创新表达,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简牍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还宣布了“博物馆里读中国——文物里的甘肃故事”主题推介展览名单,并为获奖单位颁发证书。同时为第二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省级资源单位”正式授牌。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共建的“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也于当日揭牌,为文博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为表彰行业贡献,活动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5家合作单位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王辉教授,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等10位专家颁发感谢状,致敬其为甘肃秦文化考古事业二十载的坚守与突破。除主活动外,甘肃简牍博物馆还推出青年文化市集、隐秘的秦陵——中国历史文化LBE大空间沉浸展、丝路小课堂等多项特色活动,涵盖展览、研学、文创集市等内容。
活动最后,“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宣布开幕。与会嘉宾共同参观展览,通过出土文物、考古影像及数字化展陈,回顾甘肃秦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文博事业与时代共振的新方向。

据悉,甘肃省博物馆数量已达262座,每9.3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去年新增晋级一、二、三级博物馆50家,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总数达71家,丝路、黄河、长城等主题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年均推出展览超400个、教育活动4000余场,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精神粮仓”。
图|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