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欢迎新生命体到空间站“做客”(一周科技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25:00    

来源:人民日报

又一个小动物要“上天”了!最新消息传来,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科研人员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生理行为的具体影响,这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有人会问:“投入巨大,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天入海?”近期的科技创新成果,或许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前不久,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在轨期间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进展顺利。全面建成两年多来,中国空间站安全运转、科研产出有目共睹。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更多重要的空间科学成果还将陆续产出。

遥远的星辰大海,不尽的科学探索,其实都和我们有关。发射十几个小时后,我国卫星地面接收站就成功接收“四维高景三号”02星回传的首批卫星影像数据;谷神星一号火箭在5天内成功发射14颗卫星,为气候监测、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基于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科研人员得以确定月球上迄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些前沿科技成果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还积极服务国计民生。

同样,在深海、深地领域,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一项项落地见效的成果,成为国家重大科学探索、重大科学工程成果转化的有力体现。

“下五洋捉鳖”的难度不亚于“上九天揽月”。为我国深海探测立下汗马功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迎来升级改造,将有力支撑深海资源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受蝙蝠鱼启发,我国科研团队让小型机器人“漫步”万米深海,为深海探索带来更多可能;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工程样机诞生,有望在海洋深处支撑科研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在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掘进突破5000米,高铁有望穿越长江不减速。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建造为应用、应用为根本”这句话,不仅是打造中国人太空之家的初心,同样适用于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这些领域越是前沿,越是艰深,越有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量子科学、脑机接口等尖端科技,也正加快与经济社会融合。前不久,我国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大规模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脑机接口领域迎来突破,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在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语言脑机接口帮助下重建交流能力,为因渐冻症、卒中等导致失语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

增加科技投入、坚持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只要敢于突破、持之以恒,创新总是回馈我们更大的惊喜。(记者 刘诗瑶)

相关文章

2025-07-28 10:16:00 上海发布量子城市五大核心成果,以空间智能重构超大城市治理模式

为期两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7月27日在沪落下帷幕。这场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盛会,不仅展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城市治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更一次性发布5项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核心成果,为超大城市空间智能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

2025-07-28 07:05:00 从鲁迅张爱玲到大湾区文学,许子东解锁现当代文学的“流量密码”

文学教授许子东和他最新个人文集中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7月1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第35届香港书展上,李欧梵与许子东两位知名学者,展开了一场题为“从鲁迅到张爱玲”的对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许子东的粉丝。鲁迅和张爱玲如何能够穿越百年时光的长河,在每个历史时期都焕

2025-07-27 17:42:00 欧洲头条|大众承压 美加关税拖累“德国制造”

利润骤降近四成、重组成本高企、全球供应链承压——这是大众集团刚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所揭示的现实。乍看是一份企业半年报,实则是一块“德国制造”在全球政治经济裂变中的试金石。大众的阵痛,不只是个体车企的挑战,而是整个德国工业在制度压力、地缘摩擦与技术转型三重夹击下的缩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绩回顾

2025-07-27 09:23:00 焦点访谈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中国速度依靠的是交通网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这些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生活里的中国速度,有时是坐在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上,有时是在家中享用从千里外速运来的新鲜水果或者是海鲜。从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到纵横交错的高铁路网,从国家交通大动脉到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的农村公路,从城乡间的便捷穿梭到货物的高效流通,一条条路的延伸拓展

2025-07-26 21:03:00 好评中国丨数字丝路:让技术跨越国界,用合作书写未来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据近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本次论坛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开放合作、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来自全

2025-07-26 12:03:00 综述|欧洲各界期待欧中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欧洲各界期待欧中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欧合作成果丰硕50年来,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投资额从几乎为零

2025-07-25 17:04:00 突发!山西临汾发生地震,多地网友反映震感强烈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5日10时13分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北纬35.85度,东经111.27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图源:中国地震台网 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中国地震台网”全国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向震中周边359010名用户推送预警信

2025-07-23 10:05:00 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完成初步设计

新华社福州7月23日电(记者张华迎)先进核能产业发展座谈会7月22日在福州举行。座谈会上,中核集团宣布,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郑砚国介绍,我国首台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全面体现第四代核能系统对于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装机容量将达到12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