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启幕。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宾正以“产融联动”为匙,打开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从资本平台搭建到产业链协同,从普惠金融下沉到绿色产业崛起,这一次次探索,是宜宾破解产业融资难、金融落地难,实现产融互促的生动实践。
“产融合作不能只盯着单个企业,更要激活整个产业链。”宜宾市经信局副局长易家祥的观点,揭示了当地产融实践的深层逻辑——围绕全市“4+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融入金融网络,形成“龙头引领、小微跟进、金融护航”的良性循环。
织密资金网络 赋能产业生态
作为中西部地区首家获得AAA信用评级的地市级功能性企业,宜宾发展控股集团在产融结合中扮演着“资本纽带”的角色。
“我们依托最高信用评级,构建了‘股权+债权’等多维度融资体系,2023年成为全国第三家获批交易商协会多品种债务融资工具(TDFI)的地市级国企。”宜宾发展控股集团副总经理杨玲介绍,这一优势让企业资金成本长期保持低位,能够更有效的为产业发展链接优质金融资源。
低成本资金正源源不断注入地方产业。通过参与组建和管理13只产业基金,宜宾发展控股集团已投资英发睿能、正泰新能等30余个产业项目,带动超900亿元产业资金落地宜宾。在动力电池领域,旗下金融业态子公司推出的“宜电租”等多种特色产品累计投放资金超130亿元,绿色产业占比超60%。
这些资本运作不仅服务产业,更贴近民生。宜宾发展控股集团总经济师李帅举例,集团打造的“海狸拾袋”电商平台已覆盖超过150万用户,2024年发放消费券超9000万元;“宜人宜礼”区域公共品牌打造115个产融示范基地;“亚洲之星”零碳数字物流港引入京东分拨中心后,日均处理10万件包裹,让市民网购更加便捷高效。

零碳物流港。受访者供图
“产融合作不是抽象概念,它体现在智轨列车的便捷、屋顶光伏的收益、生鲜快递的时效里。”李帅说。
激活产业链条 加速创新升级
作为宜宾纺织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丝丽雅集团的发展轨迹堪称产融合作的鲜活样本。
“从粘胶长丝技改到莱赛尔纤维项目,金融支持让我们的落地周期大大缩短。”丝丽雅集团财务总监肖朝钢表示,企业通过专项贷款、产业基金等多元渠道,解决了重大项目的资金瓶颈。
目前,丝丽雅集团构建了覆盖150余家上下游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网络,正推进旗下纤维科技公司上市工作,计划通过股权融资优化资金结构,该公司莱赛尔纤维项目已获得国家、四川省绿色发展基金投资10亿元支持建设。

丝丽雅集团居家生活展示区。施莹摄
据介绍,在此次大会的产业链路演环节,丝丽雅集团还带来雅赛尔纤维升级、废旧棉纺循环利用等项目。
“希望对接更多创投机构,也期待金融机构针对纺织行业开发差异化产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肖朝钢的期待,道出了众多实体企业对产融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
创新模式路径 滴灌小微乡村
“华迅光通信从年亏损2000万元到营收5.4亿元,背后是1425万元‘宜创贷’的及时注入。”这是四川长江担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智提及的案例,也是该集团服务科创企业的缩影。
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再担保”的“4+1”风险分担体系,四川长江担保集团让金融机构放贷更有底气,目前,其运营的“宜融通”平台已撮合融资56.8亿元,覆盖1502家小微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市场,四川长江担保集团的服务触角更是延伸至了村一级。例如,高县沙河镇荣氏家庭农场因流转土地无法抵押陷入资金困境,最终在该集团的帮助下,通过“乡村振兴贷”获得120万元贷款,扩大了葡萄种植规模,并带动了20余户农户增收。

四川长江担保集团工作人员前往乡村实地考察调研。受访者供图
这种“接地气”的金融服务,将在大会成果展示区的“聚力向实”板块详细呈现,展现普惠金融如何从口号变为现实。
7月24日至25日,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将在宜宾举行。这座被长江、金沙江、岷江滋养的城市,正以产融合作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产业强市的清晰路径。
人民网 赵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