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交错,照亮墙上的画作,脚步声与音乐在空旷的老厂房里回荡——这不是某个都市艺术展,而是深藏在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的一场艺术奇遇。日前,在善港一百文化创意园举办的写意艺术展音乐会中,每位观众都化身“寻光者”,用手电筒探索展览的画作,最终在作品尽头邂逅一场音乐会。这场别开生面的体验,让9000平方米的老厂房焕发出艺术生命力。

“第一次在村里参加这样的活动,像探险一样有趣。”市民郝丽雪兴奋地说。这场别开生面的“手电筒艺术之旅”,创意源于文创园创始人陈玉兰的一位好友。学文出身的陈玉兰,将音乐视为黑暗中的光亮:“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是音乐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如今,我也想成为点灯人,让这个园区就像星星点灯一般,逐渐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带给大家力量。”
这座由
服装厂改造的文创空间
于2024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凝结着陈玉兰1年多的心血
↓↓↓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她每天穿着工装亲自参与改造,与团队小伙伴们一步步将破旧厂房打造成融合展览、手作的文艺聚落。
“改造完工后,我们携手几位苏州艺术家,在园区内一栋2000平方米的厂房里,成功举办了一场当代艺术展,那也是我们首次对外亮相。”陈玉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那场艺术展吸引了数百人慕名而来,其中有两位老人的身影让她尤为难忘。这两位老人从市区辗转乘坐公交车,一路打听,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这里。那一刻,陈玉兰深受触动,由衷感叹:“艺术真的是没有界限的,只要置身于艺术的氛围中,任何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自文创园启动以来,众多项目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通过小红书等平台自然而然地汇聚于此。“许多手作人、艺术家第一次来参观,就被这里深深吸引,第二次便果断决定入驻,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陈玉兰介绍道。这种自发的聚集效应,让这座老厂房彻底“活”了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璞心·蓝工坊、瓷画陶艺工作室、
与木造物工作室……
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类
艺术工作者的聚集地
璞心·蓝工坊主理人范才福一边整理染布一边说:“在这儿,艺术不再是孤独的个体创作,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不断激发出新鲜创意的美妙过程。而且,还能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学习、了解,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真的特别有意义。”
夜幕下的善港村,手电筒的微光连成星河,艺术如春风化雨,正悄然改变着这片乡土。从机器轰鸣到琴声悠扬,这座以门牌号“善港100”命名的文创园,不仅延续着工业记忆,更点亮了乡村文化的新可能。“我期望进驻园区的所有伙伴们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温暖有爱、互帮互助、不断成长的大家庭,也期待更多人能够发现乡土的美好,一同点亮村里更多的精彩未来。”
来源:偶俚张家港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