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求是网评论员:以“两个结合”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3 16:53:00    

  纵观文明发展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之所以绵延不绝,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辈辈守护,更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和人民需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两年前,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在世界文化激荡展现新态势、中华文明发展提出新课题、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思想文化呈现新特点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持续推进“两个结合”,需要深入研究其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实践要求,弄明白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与时俱进的“进”在哪里,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文化创新;整合运用各学科、专业学术资源,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把握理论和文化创新规律,必将有力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力量,在更广阔文化空间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本愈固,枝愈荣。开创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首先要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阐释,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越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就越能在更高层次礼敬中华文明、延续文化基因。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和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坚决防止搞建设性破坏和“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推动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前置制度,更好赓续城乡历史文脉。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前提是传承,关键在发展。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如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之举。加强和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推出更多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才能不断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如何推动社科理论界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离不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及教材体系。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人才济济、人物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要“目中有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要抓住重点难点,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比如,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形成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改革向广度深度拓展,能够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改革新成效开创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对内体现为文化的繁荣兴盛,对外体现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一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增强文化影响力提供了宝贵契机。文化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直抵人心,要树立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依靠文化文明的力量形塑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站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两周年节点,更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历史穿透力。面向未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一定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编辑:周昭成)

相关文章

2025-07-28 09:45:00 情智共育,让教育回归生活——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活语文”实践育人探索

王红梅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校供图小学语文肩负传承中华文化、塑造学生人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使命,然而,传统语文教育存在“脱离生活、情感虚化、主动不足”等问题,局限于工具化的知识学习,弱化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

2025-07-28 07:05:00 从鲁迅张爱玲到大湾区文学,许子东解锁现当代文学的“流量密码”

文学教授许子东和他最新个人文集中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7月1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第35届香港书展上,李欧梵与许子东两位知名学者,展开了一场题为“从鲁迅到张爱玲”的对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许子东的粉丝。鲁迅和张爱玲如何能够穿越百年时光的长河,在每个历史时期都焕

2025-07-27 17:42:00 欧洲头条|大众承压 美加关税拖累“德国制造”

利润骤降近四成、重组成本高企、全球供应链承压——这是大众集团刚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所揭示的现实。乍看是一份企业半年报,实则是一块“德国制造”在全球政治经济裂变中的试金石。大众的阵痛,不只是个体车企的挑战,而是整个德国工业在制度压力、地缘摩擦与技术转型三重夹击下的缩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绩回顾

2025-07-27 10:24:00 深挖“泉”元素,全方位展现泉水文化,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邀您共度精彩夏日 | 新黄河AI播报

天下泉城,近悦远来。泉水节作为济南独有的城市名片,已走过12年历程,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知名节庆品牌。7月至8月,联动全国主流媒体,开展泉水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助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泉迎四海 来吧少年”研学活动,邀约全国中小学生来济,在黑虎泉、趵突泉、大明湖、明水古城等,寻泉溯源

2025-07-27 08:21:00 电竞融入文旅价值几何

来源:经济日报 打游戏,能值多少钱?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国际电子竞技发展论坛上,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李小磊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估算——预计到2026年,我国电子竞技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带动周边产业规模超万亿元。从各地实践来看,电子竞技的魅力不仅在于打游戏本身,还在于它与文旅产业的

2025-07-26 21:03:00 好评中国丨数字丝路:让技术跨越国界,用合作书写未来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据近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本次论坛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开放合作、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来自全

2025-07-26 12:03:00 综述|欧洲各界期待欧中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欧洲各界期待欧中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中欧合作成果丰硕50年来,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投资额从几乎为零

2025-07-25 17:04:00 突发!山西临汾发生地震,多地网友反映震感强烈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5日10时13分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北纬35.85度,东经111.27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图源:中国地震台网 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中国地震台网”全国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向震中周边359010名用户推送预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