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安全方向的研究生王乐天,来自非洲津巴布韦。
前段时间,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三下乡”重点团队,与20名师生一起前往潜山、宿松、桐城等地,调研50余座古桥。这是安徽建筑大学首次有外籍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

团队合影。
“我想去看看中国的桥”
7月初,王乐天主动申请参加学校正在筹备的“三下乡”古桥调研活动。
“他来中国已经7年,中文交流、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都已基本接轨。”周宇介绍,他曾教过王乐天研究生课程,因投缘而成为朋友,“他的家人也都在中国生活,早就把这当成了第二故乡。”
团队为他准备了合适的大床房,协调了护照更新带来的住宿登记问题,还与当地派出所沟通,让这位外籍生顺利入住。
“我们去了乡下,有时候和村民聊天,他就在旁边听,一点不违和。”周宇说。
在安庆桐城调研期间,实践团路过“六尺巷”。
“我本来准备现场给他解释这个故事,”与王乐天一起参加“三下乡”的学生说,“结果还没等我们开口,他自己说出了‘Tolerance(宽容、容忍)’这个词。”
同行师生当时都愣了一下。大家没想到他竟然对“六尺巷”的文化内核早有了解。“后来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在网上看到过介绍。”童天麒回忆。
周宇也对此印象深刻:“他虽然中文不是特别流利,但对一些关键词背后的意义是能把握住的。那一刻我觉得,这种文化交流不需要多复杂的表达,一个词就能沟通。”
在调研结束后的一次交流会上,当大家围坐在会议室总结各自的实践收获时,老师请王乐天选一首中国歌曲即兴演唱。他毫不犹豫地选了《茉莉花》。
“那一瞬间,有点惊艳。”周宇说,“想象不到一个1米9、300斤的大块头,唱起这首歌来那么轻柔。”
一曲《茉莉花》唱罢,台下一片鼓掌声。在同学们眼中,这不仅是一位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更像是一次默契的“文化回应”。
“你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在听、在学、在感受。”周宇说。

王乐天和同学们一起在探讨古桥结构。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
在宿松县普济桥,直到夜幕降临,实践队伍仍未撤离。
师生们拿着手机补光,测量桥面裂缝、记录结构信息,王乐天也蹲在一旁,屏住呼吸拍下每一块石板。
“他其实很专业。”周宇说,“我们讨论过石拱桥的拱形是否是抛物线,还是悬链线。他用画图的方式与学弟童天麒交流,尽管语言有障碍,但图纸和桥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20岁的童天麒来自芜湖,是此次实践团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是研究生,我是本科生,有时候讲不清,我就画图。”
童天麒说,“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对很多中国文化很了解,比如烈士陵园,他问‘这是什么地方’,我说是‘hero’,他马上明白。”
在宿松县一处古桥调研时,实践队钻进桥洞勘查桥体状况。桥面已有局部塌陷,桥下溪水混浊,石墩被泥沙和植物覆盖,一名学生从桥洞中钻出时,小腿已被蚊虫叮出一串包,但仍坚持完成测量。
周宇回忆,当时一位附近的大姐站在岸边看着他们忙活,随口说了一句:“这桥要是能修修就好了,我们去镇上、孩子回来探亲都方便点!”语速很快,王乐天没完全听懂,便看向身边人询问含义。得知村民所说后,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举起手机继续拍摄桥体缝隙的细节。
“他对这个桥特别好奇。”周宇说,“他问我们这桥多老,我告诉他,叫朱家桥,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清朝时一个商人为方便嫁到河对岸的女儿回娘家而建的。”
王乐天听后没吭声,只是盯着队员写下的笔记,在看到“娘”字时,忽然开口问:“This means……mother?”(这个意思是……妈妈吗?)
“我们告诉他是的,他又问‘So it’s a bridge……for family?’(所以这是为家人建的桥?)我们说对,他点了点头,眼睛还亮了一下。”
在周宇看来,王乐天对中国桥梁的兴趣,不止于结构和材料。“我觉得他是把它当作文化去感受了。”

天黑了,他们仍不舍得离开古桥。
文化和专业的“双重交换”
在王乐天看来,这场“下乡”并不只是一次实地课程,而是一场文化与经验的交换。
“桥让我感受到中国的创造力,也让我思考我们国家的桥梁可以学到什么。”他说。
为此,他每天晚上都写实践日记,记录下中国古桥的结构类型、设计意图与文化寓意。
“我希望他能从桥里看见文化自信。”周宇说,“反过来,我们中国学生也在与他的互动中重新理解自己的文化。”
比如在紫来桥调研现场,周宇用手势比划桥梁下部“外挑”的独特结构,并比作“像两个人伸出手,搭在一起”。王乐天听懂后点头称赞,在纸上画下草图。
“这次活动其实是个多层次的对话平台。”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智鑫表示,“我们在传递专业,也在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双向奔赴,构成了实践的真正价值。”
从桥出发,抵达未来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这个实践团队已有5年历史,致力于徽州古桥的文化挖掘、风险评估与修护建议。
去年夏季皖南暴雨洪灾后,该团队实地“为桥看诊”,给出可行性意见。
“我们每年都形成一份详实报告。去年交给黄山市住建局,今年多个县区相关负责人还专门嘱托我们整理成册,为保护古桥提供依据。”周宇说。
如今,学院还开设了《桥梁美学》课程,试图通过工科视角进行美育。“让学生不只是用尺子测桥,也能在一座桥里读到历史与情感。”
王乐天的参与,也为这个团队注入了新的想象力。他说,将来回国后,希望也能在本国桥梁建设中融入中国的智慧。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