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取消所有区域公司 万科也在减少“内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0:01:00    

观点网万科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动作还在继续。

7月20日,据媒体报道,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将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于区域公司层面,计划取消区域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城市公司,并将上海开发经营本部(地产总部)迁回深圳。调整后,万科的管控模式将从原先的3级管控转变为2.5级管控。

据悉,此次调整意味着万科将从区域公司管理模式转向总公司模式,部分职能如采购将被集团收回。

目前,万科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5大区域公司(北京、华东、华中、南方和西南),2个总部直管的公司(广佛、上海)以及2个总公司(东北、西北)。

据接近万科方面的人士向观点新媒体介绍,关于此次调整,万科公司后续应该会有更加明确的官方消息公布。

深铁行动

此前7月3日公告显示,万科向深铁集团申请不超过62.49亿元借款,年内该公司已经六次向大股东借款,涉及总金额达到211.01亿元。

2017年深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便开始不断地在给万科“输血”,同时也在改变着万科的架构。

根据万科2024年业绩显示,2024年万科实现营业总收入为3431.76亿元,同比下降26.32%;归母净利润亏损约494.7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21.63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53.9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97.9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亿元,同比下降2.87%。

由此来看,万科在2024年的表现不尽人意。为了有效化解风险,作出了一系列改变,最直接的就是管理人员经历了一次大换血。

今年1月27日,万科公告宣布,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董秘朱旭辞职。取而代之的是辛杰获任为万科第二十届董事会主席,郁亮、李锋、华翠、李刚为执行副总裁,田钧为董事会秘书。

国资班底的全面接管,被市场称作万科正式进入“深铁时代”,意味着万科正在全面重构。

这次的组织架构,也被认为是深铁按照自身战略意图对万科进行深度重构的重要举措。

根据万科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完成了4.5万套房的交付,实现销售金额69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73.3亿元合同销售金额相比,近乎腰斩;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100亿至120亿元,同比去年98.52亿元的亏损进一步扩大。

这是万科连续第二年中期业绩出现大额亏损。

此外,自2014年宣布瘦身以来,该公司便暂缓了土地纳储的节奏。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累计新增13个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报告期末,万科规划中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约3118.4万平方米,较前些年大幅减少。

在开发业务和战线的双重收缩下,区域公司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精简管理架构势在必行。

减负之路

其实自去年开始,万科已多次进行区域调整,为此次区域公司取消做了充足的铺垫。

去年3月初,万科南方区域宣布调整组织架构,将原有的12个公司变为8个,即深圳公司、广佛公司、万溪公司、东莞公司、珠西公司、福建公司、海南公司和广西公司。

随后,上海区域组织架构也开始调整,原15个城市公司重组为8个地区公司。重组后的8个公司分别为杭州地区公司、宁波地区公司、南京地区公司、合肥地区公司、无锡地区公司、徐州地区公司、上海公司以及苏州公司。

再之后,北京地区也开始了调整之路,去年4月万科北京区域开始了城市合并,重组为7个地区公司。

去年10月,万科组织架构再次调整,将华东区域、南方区域、北京区域、西南区域、华中区域本部定位为开发经营本部派驻的“前方指挥部”,只设置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业务职能,不再设置后台保障类职能。

此外,还有将东北区域和西北区域调整为总公司,总公司只设置一套管理职能,对片区内各城市项目进行集约管理;上海公司、广佛公司,则调整为开发经营本部直接管理。

万科的调整行为并非个例,自2021年开始,房地产市场便步入下行周期,随着销售规模见顶、融资持续收紧,主流房企陆续开始对管理层级进行瘦身,从原先向各个城市进行扩张转向深耕细作重点城市。

通过对下放权力的收回,从而加强对已有资源的盘活,对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减少部门冗杂带来的运营成本,打通组织管理渠道,提高运营效率。

去年2月,中交地产撤销了旗下所有7个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华南、华北以及津雄区域公司,与此同时还将原先的16个城市公司重组为9个,并由集团总部直管。

今年3月,中国金茂也撤销了原有的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五大区域公司,20个城市公司则重组整合为14个。

前不久的6月25日,招商蛇口同样宣布裁撤全部区域公司,由公司总部直接管理下属城市公司。

此外,华润、绿城、保利等头部房企也都对区域公司进行了收缩合并。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过去的房地产主要处于一种盲目扩张状态,因此不断增加区域公司并将权利下放,对公司抢占市场、扩大规模十分有效。进入调整期之后,行业开始回归产品本身,更看重质量而非规模,在销售疲软的情况下,规模越大反而越容易拖累公司现金流。

债务方面,根据万科最新财报,截至第一季末,持有的货币资金为755亿元,有息负债合计3658.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3.5%,其中43.8%的负债将在今年内到期。

好消息是万科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韩慧华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介绍,今年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165亿元公开债务偿还,年内已无境外公开债,且未来两年内都将没有到期的境外债务需要偿还。

董事会主席辛杰在股东大会上也表示,目前万科改革化险的工作正在稳步地推进,已到期的公开债均已完成兑付,风险正在逐步地消化,但彻底化解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相关文章

2025-09-02 02:17:00 第二十三届制博会沈阳启幕 意向成交额15.8亿元

中新社沈阳9月1日电 (记者 韩宏)以“智能新装备·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制博会”)9月1日在沈阳启幕。开幕当日现场意向成交额15.8亿元(人民币,下同)。制博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唯一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经贸展览活动,也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装备制

2025-09-01 10:40:00 太极股份2025中报:营收大增 “一体两翼三引擎”战略成效显著

8月29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68,简称“太极股份”)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太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7.82亿元,同比增长44.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4.67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大幅增长106.0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20.68万

2025-09-01 07:40:00 可转债高估值引发分歧 公募基金8月仍大幅增持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孙忠可转债市场近日再度迎来一波深幅调整:代表整个市场的中证转债指数上周最大回撤达4.91%,仅次于今年4月中旬。市场估值整体过高被认为是引发市场调整的核心逻辑。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可转债市场追求绝对回报的资金占比较高,一旦股市震荡,高估值便会触发一波获利回吐。不过,周末有不少

2025-08-31 20:05:00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超119亿元 《南京照相馆》成档期票冠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超119亿元 《南京照相馆》成档期票冠】财联社8月31日电,据平台数据,截至今日18时,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超过119亿元,去年同期为116.43亿元。其中,《南京照相馆》票房超28.88亿元,成为今年暑期档票冠。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已达3.2亿,超过了去年暑

2025-08-29 15:22:00 多领域“硬核”数据传递积极信号 印证经济韧性强、活力足

央视网消息:透过数据看活力。多个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前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超200万亿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8日公布今年前7个月的物流运行数据。1—7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9万亿元,同比增长5.2%。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物流需求增长强劲。1—7月份,

2025-08-28 19:19:00 潍坊象“祥祥”全城巡游!1600辆公交车变身流动文化风景线

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潍坊报道近日,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象”悄然“搭乘”上了潍坊的公交车,向过往行人微笑招手——它正是潍坊的城市卡通形象潍坊象“祥祥”。此次,“祥祥”形象全面覆盖潍坊市公交集团151条线路、1600台公交车,正式从“静态IP”跃升为动态的“城市宣传大使”。这道流动而靓丽的风景线,迅速吸引

2025-08-28 17:03:00 望变电气(603191.SH):拟投资建设兆瓦级智能超充网络建设项目

格隆汇8月28日丨望变电气(603191.SH)公布,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拓展公司在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业务布局,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望来充(重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望来充”)及其控制企业投资建设兆瓦级智能超充网络建设项目,在云南、重庆等地建设电动重卡超充站,服务于新能源重卡充电市

2025-08-28 15:40:00 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增逾19倍,合盛硅业迎来底部反转

8月27日晚间,合盛硅业(603260.SH)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在工业硅、有机硅及光伏行业均承压运行背景下,公司上半年经营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仍实现营业收入97.75亿元。另受整体经济波动及上下游供需错配主导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合盛硅业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不过,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