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关键在“无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1:00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这两条“链”的关注一以贯之。从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到要求“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再到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要求持续提升。立足当下,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增大的紧迫形势,提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效能,加快打通“双链”间的藩篱和堵点,实现无缝对接,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更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现在讲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关键在“无缝”,核心是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创新孤岛”,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创新链的融通,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贯通,确保创新活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产业链的对接,强调推动全链条升级,使各创新环节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支持产业链创新,加快延链、补链、稳链,保障产业高效运转。

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体现在主体、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的精准协同。在主体协同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比如,华为联合国内高校共建鲲鹏生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高校研发积极性大幅提升,彰显了主体协同的有效性。要素协同要求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制度协同则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降低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各国围绕关键技术的博弈越发激烈。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限。同时,整体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这些都对我国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构建更完善的创新机制,突破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包括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研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科技成果商业化行政审批复杂等问题。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本质上是以全要素流动与全链条协同为基础,形成人才流动、资金流通、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数据融通、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动态有效匹配。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优势明显,但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卡脖子”技术研究、高精尖技术攻关的拔尖人才与创新链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双链”无缝对接,重点要打通堵点,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可加快地区间研发人才流动匹配,制定区域研发人才协同发展规划,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和地区布局,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加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投入,推广“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共同培养研发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数智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制造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双链”的无缝对接需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可考虑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平台,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的共享与流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中充分流动,为各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垂直大模型”开发运用提供充足的数据,促进数据合理利用。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协同面临合作黏性不足、融通成本高的障碍。实现无缝对接,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其中,大企业或链主企业应发挥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其他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的零部件和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

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支撑。重点要持续提质扩容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互联互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可考虑建设跨区域技术共享平台,使各地区的技术成果、科研项目和人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共享,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提高原创性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江淮 作者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相关文章

2025-05-01 16:11:00 省畜安中心扎实开展关键技术培训 助力驴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驴全产业链标准化,助力驴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省畜安中心分别于4月1日、4月24日在潍坊市、菏泽市相继举办“2024年度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优质驴肉生产与屠宰加工质量控制技术集成与协同推广项目’培训班”,累计培训区县畜牧兽医部门技术人员和驴养殖、屠宰场户负责人或技术员

2025-04-30 21:16:00 科技支撑“杞”新程 精打细“蒜”向绿行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苗苗 笑笑 文/图4月24日,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观摩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杞县举行(如上图)。此次盛会由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及杞县大蒜

2025-04-30 14:43:00 危化品安全大检查!金昌市应急管理局精准发力,织密安全防护网

“五一”假期临近,为了让市民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假期,4月27日,金昌市应急管理局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危化品领域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进行了抽查。此次检查,检查组随机选取了4家危化品重点企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对现场作业管理、外包作业管理、生产运行状态、设备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重大危险源包保责任

2025-04-30 11:20:00 “数字中国”10周年!中国数字经济加速跑

“数字中国”10周年,中国数字经济“成绩单”亮眼!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建成5G基站425.1万个……2025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4月29日在福建福州开幕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连

2025-04-30 08:02:00 护航“走出去”企业“花开海外”,江苏税务发布“二十条举措”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助力企业主动“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2448户境内投资者,在118个国家(地区)投资了3915个境外企业,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511个,同比增长21.6%;实际直接投资金额2241.35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境外收入超万亿。

2025-04-30 08:02:00 AI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与挑战

作者:龚程 庄营 赵永宝 王瑾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AI既能成为舆情信息监测、数据搜集、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的“快捷键”,也是虚假信息、算法偏见、伦理争议、舆论操控等的“催化剂”。舆情工作场景中如何将AI这把“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本文以半岛都市报清渠AI在舆情产业中的应用实践为例,探讨

2025-04-29 22:16:00 第三届闽港数字经济合作论坛举办 共拓数字经济新局

中新网福州4月29日电 (郑江洛)第三届闽港数字经济合作论坛暨A.I³探索大会29日在福州举行,闽港与会人士共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合作,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论坛启动仪式上,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福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兰文表示,闽港地缘相接、商缘相连、人缘相亲,以人工智能推进数字经

2025-04-29 17:20:00 教育部:对多所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审查

4月28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七)》(下文简称《公告》)。对多所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的国外院校(项目)的相关认证申请启动加强审查程序。《公告》称,为维护留学人员合法权益,维持留学市场正常秩序,该中心持续关注认证数据及相关举报情况。近期,下列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