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华视点丨从濒危到重生:一座千年古村的破局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1:18:00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从濒危到重生:一座千年古村的破局之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江、李兴文、余贤红

“五一”期间,一条短视频被网民频频转发:夜幕降临,一座古老的村庄流光溢彩。沿着波光粼粼的水塘,数十米长的餐桌一字排开,景泰蓝铜炉热气氤氲。这场大型火锅宴开席的同时,池塘中央的平台上演青春民谣,天空中烟花绚丽绽放……

这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古村。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后裔和同宗聚集地,曾走出过9位进士、32位举人,被誉为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

仅仅几年前,钓源还深陷困境——由于人口流失、房屋破败,这座千年古村几乎濒临消失。如今,它是不少旅游博主口中“惊艳的宝藏古村落”,被国内多个高端论坛、大型活动选为举办地。古村振兴的“焕新方法论”,也被收录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哈佛大学等机构的案例库。

追溯钓源蝶变的故事,需要把视线拉长至20多年前。它经历了中国乡村在城镇化浪潮下最具典型性的“空心化”危机,遭遇了古村保护常见的波折: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输血式”维护难以为继、“冻结式”保护未能挽救人去楼空的衰败、不成功的商业开发在短暂热闹后留下“一地鸡毛”……

虽然政府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大,但我国每年仍有不少自然村在消失,其中不乏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钓源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它的失落、迷茫与重生能给大量亟待保护的古村落带来哪些启示?

20多年历经风雨沉浮

吉安古称庐陵,钓源古村因历史上交通便利、物阜民丰,鼎盛时期被称为庐陵“小南京”。从高处俯瞰,古村规划根据地势高低顺势而为,以八卦布局,疏密有致、移步换景。村内有150栋明清赣派建筑,道路整洁、流水清澈,青砖黛瓦被2.6万余棵古樟树环绕。

“以前村里的垃圾随便乱扔,有的就丢在池塘边,水也被污染了。路都是泥巴路,房子都是瓦房,很多人搬入新房子后,有些老房子就糟蹋喽。”欧阳文忠祖祖辈辈都生长在钓源古村,对村里的变化十分感慨,“现在老房子全都修缮过,路平平整整,池塘里的水清得见底,还有鱼嘞!”

古村一度人烟稀少,如今人气旺盛、生意兴隆。欧阳翠霞今年24岁,从小就在村里长大,她说:“古村开发改造后小店多起来,工作岗位增加了,我现在已经是钓源古村餐饮部的领班了。在村里就能就业,不用外出打工,换作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钓源有茶馆、咖啡店、香堂等50余种业态,150多套民宿能够容纳300人。2024年游客量59.14万人次,营收1800万元。吉州区文广旅局副局长袁玉琼说,今年一季度,古村景区主营业务收入722万元,同比增长41.2%。

钓源的保护之路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

早在20多年前,当地政府就已开始进行古村保护,严格控制建设,村内没有新建一处民房,村落形态由此得以完整保存。2010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村民陆续迁出。至2019年,钓源仅剩20余间房屋有人居住,且多为留守老人。古建筑被用作农具仓库,墙体开裂、屋顶漏雨。在此情形下,钓源屡屡被警告撤销4A级景区资质。

兴桥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刘芳说:“那几年每到刮风下雨,房子漏水的情况经常发生,甚至出现倒塌。村民给我打电话说‘政府要管呐’,要求给他们修缮。但因为很多房屋不是文物,没有专用资金,我们很着急但也很无奈。”

吉州区委书记尹冬苟回忆,2020年他勘查村口的祠堂,发现这座原本高大精美的建筑已成危房,濒临倒塌,不时有瓦片、木头从屋顶掉落。他拄着木棍小心翼翼进入院中,满目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心情十分沉重。

与多数传统村落一样,为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造成破坏,钓源当年采取的是“冻结式”保护模式,维护资金单纯依靠政府拨款。虽然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但陷入老房子“修了倒、倒了修”的低效循环。

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人不断外出打工谋生,村庄日益“空心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古村逐渐失去了记忆与活力。

围绕难点、痛点开展修复与改造

新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吉州区政府与有古村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经验的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开展合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与开发之路。

经过短短几年,钓源焕新重生。改造工程的成功,关键是围绕古村落保护普遍存在的难点、痛点展开:

——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保持古建筑和乡村风貌鲜明特色。

十里芳菲团队秉持对古建筑“修旧如故”“最小干预”原则,精细修复。工程人员使用传统青砖、草木灰填缝工艺,手工清理废墟里的原有建筑材料,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始风貌。比如,在修复已经坍塌的纶祖祠过程中,拣出老砖重新砌筑,还原其古朴风貌。

——弥补城乡发展差距,集中治理乡村环境杂乱差。

城里人去乡村旅游,吐槽最多的是垃圾、厕所、蚊虫以及住宿不舒适等问题。通过系统、科学地建设改造,当下的钓源成为没有蚊虫、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村庄。

2万多棵樟树形成驱蚊避虫的天然屏障;通过暴晒杀菌、水生动植物培育修复水生态,构建“海绵水系”实现雨水自循环;改造村内的“七星伴月”水系统,种植水草近800平方米;与泰国专家合作改良土壤,推广自然农法,建立稻鱼鸭共生系统,实现“零化学干预”的有机种植……

此外,老房子改建的民宿内部植入地暖、智能家居等现代设施,为游客打造“房屋外观越千年,内部功能超五星”的居住体验。

——打破村民对古村保护冷眼旁观甚至抵触的心态,促使他们成为受益者、参与者。

钓源村村民易爱华说:“以前村里搞旅游,政府每年给400块钱,有游客参观就要我们开一下门。我有点不愿意,因为我们还要忙着种田、收地。”

2021年,当地政府将全村150栋古宅集中收储,进行租赁流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村民增加收入。成立村企合作社,让村民通过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共享发展红利。古宅村民由此户均年增收4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加30万元以上。

另外,创造就业、创业空间,目前有80余名村民在景区就业,返乡青年创办非遗工坊、民宿,形成“家门口经济圈”。如今的钓源游客不断,节假日民宿一房难求。

——打破对政府“输血”依赖,通过市场打造乡村自我“造血”能力。

经过对产业链的培育,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超2000万元,彩稻糍粑、冬酒等成为爆款旅游商品。村里还布局了樱花长廊、四季花境等32个打卡点;落地陶艺工坊、香樟精油作坊等50余个业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举办花朝节、乡村振兴交流会等活动,联动高校打造“诗教润乡土”项目,将欧阳修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与研学课程。

塑造新时代的“传统村落”

当古村风貌得到修缮恢复、市场运营驶入良性轨道,如何避免一些地方乡村文旅“速红速衰”的通病,实现长久繁荣,是钓源下一步令人关注的议题。

有专家认为,迎合游客对新奇追求的“爆火”是非自然、刺激性的亢奋,热闹一阵后,随着年轻人兴趣点的转移,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创新要“心中有根”。

与此同时,对古村落的保护也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创新思维。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教授认为:“变化是必然的,我们要警惕的是一些旅游开发模式和消极的观念,比如希望停止甚至是冻结遗产、村落和景观变化,让村民永远生活在‘过去’。”

他说,最好的活态保护或活化利用,不仅仅是寄托一种怀旧情绪或将之转化为商品进行消费,而是让遗产回归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激发社区的文化创造力,塑造新时代的“传统村落”。应以精细化政策和制度设计,引导农二代、农三代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95后”张娜原来在外打工,现在回乡担任古村运营策划。农家乐主人欧阳晓斌30多岁,这位欧阳氏的后人性情淳朴,烧得一手好菜。“之前在自家老房子里开餐馆,面积小不说,客人也不多。村里改造后,现在有个三层小楼,最少可以摆下个五六桌,还有包厢。火的时候一天能挣6000多元。”

钓源的“蝴蝶返乡”计划令人瞩目。其宗旨是形成“原住民+新村民”共治模式,定期举办研讨交流会等学习活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景区内大小商店、手工作坊均注重将创业青年、本土乡贤、非遗传人引流回村创业。元宵祭祖、舞龙表演、国际象棋赛事等活动赋予古村持续生命力,吸引专业人士和新农人聚集。

钓源引发很多到访者感慨:城市或许并非现代人的终极目的地,不断更新的乡村,除了作为情怀的载体,也有可能成为理想的多元生活选项。

十里芳菲董事长张蓓说:“我做钓源项目,初意非常朴素。我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城里人,很想过归田园居的生活,想生活在一个鸡犬相闻、有好食材、有好邻居的村子。我们这一群人把自己定义为钓源的新村民,愿意与本地村民一起建设美好乡村。”

农事节气、田野风光、耕读传家的祖训、邻里守望的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散布在广大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尹冬苟说:“我理想中的钓源,未来应该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多元丰富的新型古村落,让老村民与新村民共同在这个‘可以让身体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的地方拥有美好生活。”(完)

相关文章

2025-05-12 11:18:00 新华视点丨从濒危到重生:一座千年古村的破局之路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从濒危到重生:一座千年古村的破局之路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江、李兴文、余贤红“五一”期间,一条短视频被网民频频转发:夜幕降临,一座古老的村庄流光溢彩。沿着波光粼粼的水塘,数十米长的餐桌一字排开,景泰蓝铜炉热气氤氲。这场大型火锅宴开席的同时,池塘中央的平台上演青春民谣,天

2025-05-12 10:15:00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安置房交付 含4226套全新住房

观点网讯:5月12日,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噪音区治理”白云区治理项目安置房——明星村安置房交楼仪式在明星雅苑及明星景和苑小区举行,4226套全新安置房正式交付,1400余户村民迎来新家园。此次交付的安置房包括135平方米、120平方米、80平方米、60平方米四种户型,共36栋

2025-05-11 15:00:00 共享单车定位有问题,却要消费者买单?

原标题:共享单车定位有问题,却要消费者买单?一季度投诉热点分析及典型案例出炉记者从中消协官网获悉,5月8日,中消协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全国消协组织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3723万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585件,加倍赔偿金额38万元。投诉热点分析

2025-05-11 10:38:00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民间传说故事

#山东#​#临沂#​#平邑#​#平邑头条#​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一、二郎担山传说地点:铜石镇西皋村东南蓝河岸边 传说远古时期天现九日,玉帝命二郎神担山追日。二郎神用女娲补天所炼五色石担山追赶,每追一太阳即压于山下。最后仅剩一日时,因观音菩萨化作洗衣妇人点破其法术,

2025-05-11 07:47:00 中国乡村振兴案例亮相威尼斯,“塱头实验”共创者们这么说……

2025年5月10日,广东乡村振兴项目“塱头实验”亮相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在这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上,展现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这是中国首个以“乡建+实践”完整体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的乡村振兴项目。威尼斯双年展现场,观众参观“塱头实验”项目

2025-05-09 11:14:00 政策组合拳出击,房企产品力狂飙!年轻人的品质居住时代来了

在“五一”黄金周结束后的首个工作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重磅推出政策组合拳。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三部门负责人共同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释放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行业信心的强烈信号。政策调整后,购房者能享受到哪些利好?房地产企业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新机遇?政策红利如何精准转化为市

2025-05-09 06:57:00 400所高校推出近700个终身学习项目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5月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启动,后续将推动以“一周一省、错峰开展、全年贯穿”的形式举行。活动期间,“智启未来·学润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启动,400所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出近700个终身学习项目,涵盖数字技术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健康养

2025-05-08 17:06:00 平舆县黄寨村:春土豆变身“小金豆” 产业链升级铺就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 朱剑锋 通讯员 刘舒鹏 杨亚龙立夏时节,平舆县辛店乡黄寨村300亩春土豆迎来了丰收季。田间起收机来回穿梭,村民们分拣、包装紧张有序,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平舆县巨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涛告诉记者,他在辛店乡黄寨村流转了三百亩地种植土豆,一亩地能产七八千斤,亩产过万元。土豆丰收季每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