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位于晋江市东石镇的福建省福禧种子有限公司新品种试验筛选基地里,总经理彭雪娟小心翼翼地测试着新一批“禧红202”种子的出芽率。
“为即将到来的秋季种植季做准备,每一粒种子都关系着订单。”她手中的托盘里,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像极了东石胡萝卜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生长姿态。
胡萝卜属于世界十大蔬菜之一。作为福建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晋江种植面积达6万亩,从业人员超万人,年产值10亿元。东石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实现2万亩的规模化生产。
每年,上万吨带着泥土芬芳的胡萝卜从这里启程,跨越重洋成为日本、韩国、阿联酋、迪拜、泰国、越南等国家的餐桌宠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条看似寻常的农产品供应链,背后藏着福建种业创新的密码,藏着精彩的“出海三破局”:用“中国芯”打破“洋种子”垄断,用高品质“水果型胡萝卜”打破贸易壁垒,用“中国定制”打破标准之争,东石的种植户与企业家用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书写着中国乡村对接全球市场的鲜活样本。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雅玲 黄小玲 张沼婢 林劲峰 文/图

彭雪娟正将胡萝卜种子倒入机器内进行筛选
一破局
自主育种破“洋种子”垄断
中国的蔬菜种子高度依赖进口,尤其胡萝卜种子,依赖度超过90%。
2002年,晋江引进日本的“坂田七寸”等胡萝卜品种,种子优良但昂贵,一罐10万粒的种子最高卖到1.3万元,把种植利润一压再压。且卖不卖、卖多少,主动权掌握在国外种企。一旦发生贸易摩擦,种植户或将“无种可播”。
“不能让产业链的‘咽喉’握在别人手里。”2020年,晋江梓源农业创始人刘建家和从福建农林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彭雪娟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联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家团队,成立福禧种子公司,攻坚胡萝卜“中国芯”。
在培育、比对了100多个胡萝卜品种后,表现优秀的“禧红202”品种被筛选出来,开始大面积试种。为了让利给农户,“禧红202”每10万粒定价1500元,不到国外同品质种子的三分之一。
打破国外种子垄断,使晋江胡萝卜种植户摆脱“种子定价权依赖”。四年来,“禧红202”在闽南地区累计30多个不同地点进行试验示范,日均出货量已稳定在60吨。继2022年秋季播种面积首次超过1000亩后,近年来一直保持规模化种植。
“核心技术就是竞争力。拥有‘中国芯’,我们才能把价格降下来惠及农户,保障产业链安全,更重要的是,能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精准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稳定性,最终赢得国际市场的信赖和议价权。”彭雪娟分析道。
“国际市场的门槛,从来都是倒逼升级的阶梯。”实验室办公桌上,一份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检测报告格外醒目:“禧红202”的392项农残检测全部为“未检出”,合格率100%。这组数据背后,是东石胡萝卜产业应对严苛标准的主动作为——当地建立起从种植到采收的全程追溯系统,农户们按绿色标准科学合理使用农资,连灌溉用水都要经过多重检测。
“前几年国内某产区的农产品因农残超标遭遇大规模退货,虽没波及我们,但值得行业警醒。”彭雪娟说,迪拜、阿联酋客户的订单量不断增长,印证了“质量为王”的市场法则。
据悉,在晋江福禧种子试验田中,每年有超300个胡萝卜品种前赴后继地参与试种。

刚发芽的胡萝卜种子
二破局
“最甜胡萝卜”破贸易壁垒
今年初春,东石潘山村的胡萝卜田里迎来了特殊的客人——由5名菲律宾农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在梓源农场的地头,5位外国专家蹲下身,随机拔出几根“禧红202”胡萝卜,仔细观察生长情况、叶片性状、表皮光滑度等,甚至掰开观察横截面的均匀度。
鲜榨的胡萝卜汁端上来,菲律宾本格特州立大学研究助理Lloyd Michael Lee尝了一口便竖起大拇指:“不仅外形规整,甜度也远超我们当地品种!”同行的菲律宾BSU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董事Ruth C.Diego博士当即发出邀请:“希望能把这个品种引入菲律宾,我们愿意提供试验田。”
“这并非孤例。”彭雪娟介绍,东南亚多国客商都曾组团前来考察试种,“‘禧红202’凭借其优异的口感品质、产量和耐储运性,已经开辟了稳定的市场,远销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田间面试”的成功,源于东石胡萝卜对国际市场的精准洞察。“中东客户偏爱小个头胡萝卜,日韩市场钟情大规格的,国内则喜欢中等体型。”彭雪娟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不同市场的偏好参数。
而口感,成为赢得市场的最有效敲门砖。经过不断改良,“禧红202”糖度可达到9—12度,可与圣女果甜度相媲美,成为福建最甜的胡萝卜之一。记者看到,胡萝卜已经换上了新包装,标语突出“水果型胡萝卜”的甜脆口感。“亦蔬亦果”的卖点,直接实现了出口溢价翻倍。
“禧红202”的出海不仅是品种输出,更标志着福建种业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彭雪娟正在测试新一批胡萝卜种子的出芽率
三破局
“中国定制”破标准之争
彭雪娟的手机里,存着数十篇外文文献和聊天记录。“这是印尼客户发来的土壤分析报告,我用翻译软件逐句看,再结合专业术语和我们的种植经验给出建议。”她笑着说,现在翻译软件比社交软件用得还勤。
作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她和团队每年有大半时间泡在田里,记录光照、湿度、施肥量、生长情况等数据,再反馈给中国农科院育种专家调整培育方向。这种“实验室+田间”的协同创新,正在改写中国胡萝卜产业的格局。
“以前进口种子不仅价格高,还会附加苛刻的种植条件。”彭雪娟回忆,曾经有部分种企的销售员要求使用指定农资,否则不提供售后,“现在我们的品种不仅价格亲民,还能根据不同国家的气候土壤定制种植方案。”比如针对东南亚市场的湿热气候优化耐涝性,根据中东地区的饮食偏好调整胡萝卜个头大小,让“禧红202”的品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东石建立起“市场需求—品种改良—定向种植”的闭环体系,从“按季收成”变成“按需生产”,以销定产模式更好地适配了各地消费者的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为农业国际化指明了方向。晋江“禧红202”作为福建农业“中国芯”的代表,其科研背景与出海历程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成为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记者手记:既要“会种地” 更要“懂世界”
东石胡萝卜的全球化实践启示我们:当小农户遇上大市场,既需要“中国芯”的技术底气,也需要“懂世界”的市场智慧。从被动适应国际标准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全产业链输出,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在证明: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亩产提升的数字游戏,更是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锻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贸易与生产协调”,在东石的胡萝卜里具象化:当392项农残检测全部达标时,当外国专家蹲在田间点赞时,当国产种子在异国扎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根胡萝卜的环球旅行,更是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从标准接受者到规则参与者的深刻嬗变。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当农人的目光越过田埂投向世界,乡村振兴便多了无限可能。(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