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5月8日,“探秘中国核聚变事业发源地 感受科技传承与创新”活动在位于四川乐山的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举行。

中国环流器一号所在地建起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杜卓滨 摄
活动上,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白树虎称,学院所在地“是中国核聚变事业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科研责任”引发关注。
据介绍,1965年根据国家的统一战略布局,在四川乐山肖坝的一座山坳里,我国最早从事受控核聚变科学研究的大型专业研究所,西南585所开始秘密投入建设。大量科学家来到这里,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

中国环流器一号停放在博物馆内。杜卓滨 摄
1984年9月21日22时18分,这个山坳里传出阵阵喝彩声。历经8年建设,被誉为“人造太阳”规模实验装置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诞生。随后,科学家们在该装置上取得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受控核聚变由原理探索到实验研究的重大突破,让我国跻身世界核聚变研究前沿。
5月8日,记者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看到,中国环流器一号所在地建起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环流器一号静悄悄地停放在博物馆内,供学子、游客参观,四周展陈着先辈们研究核聚变历程中的实物、图文资料,讲述着受控核聚变研究开拓者们自力更生、科技强国的创业初心,传承他们不惧艰苦、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秘中国核聚变事业发源地 感受科技传承与创新”活动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举行。受访者 供图
据介绍,受控核聚变又称“人造太阳”,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
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