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博物馆成为世界读懂北疆文化的窗口——看呼和浩特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起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4:26:00    

  窑变釉胆瓶流淌的红仿佛叙述着景德镇不朽传奇,紫檀楼嵌铜活木楼钟指针何时停留在历史的那一刻,大窑遗址出土的刮削器似乎还在切割着时间……

  这是5月17日上午,记者提前来到呼和浩特博物馆探馆感受到的。

  5月18日,呼和浩特市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将在这里开幕。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呼和浩特市推出“博育青城、博览青城、博悦青城”三大活动主题,汇聚全市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场贯穿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盛宴。

  当天在呼和浩特博物馆正式开展的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是此次“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亮点内容。

  展览遴选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具有代表性的钟表收藏,呈现清代宫廷的时间美学。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通过京蒙协作首次引进故宫博物院金银器展览以来,今年已是呼和浩特博物院第3年引进故宫展览。通过馆际交流协作,让首府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全国各大知名博物馆的展品。

  从体制机制改革到“文博+”场景创新,从考古成果活化到国际文化交流,呼和浩特市已经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路径。

  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文博场馆游客量、文创销售额等核心指标创新高,更以“一院六馆”体系构建、国家一级博物馆集群式涌现等标志性成果,展现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澎湃动能。

  当下的呼和浩特,正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抓手,书写着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体制机制破局 构建全域博物馆生态体系

  呼和浩特深谙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博事业发展破题的关键。

  2023年,全市文博系统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一院六馆”总分馆制是其中的一个大动作。

  “一院”为呼和浩特博物院,“六馆”分别为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实现了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一体化,形成了“1+1>2”的合力。

  这一改革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高质量发展案例”,也印证了其示范价值。


  2024年,《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呼和浩特博物院也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创建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盛乐博物馆、内蒙古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两家国家二级博物馆,初步完成博物馆之城顶层设计。

  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效应,也紧接着显现出来。

  国际博物馆协会成员身份助力城市接轨全球文博网络;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成为工业旅游打卡的新标杆;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呼和浩特举办,引发空前的博物馆参观热潮……

  2025年3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同意武川博物馆设立备案的通知》,武川博物馆正式设立备案。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备案博物馆达30家,形成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立体格局。

  场景多元创新 解码“文博+”潜能

  通过馆际交流协作的方式,呼和浩特的文博场馆突破传统展陈边界。

  “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揭秘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让市民在家门口就欣赏到故宫文物;“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由呼和浩特博物馆、昭君博物院联合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的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的12家博物馆,汇聚先秦、秦汉精品文物200件,带观众重走和亲之路;“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联动全国30余家博物馆,以生肖IP实现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一场场高水平的展览,带给观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以文博参观、游览为基础,也为呼和浩特带来了更多可能。

  2024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35万观众见证了这场文化盛宴,有关文物修复、文创市集、非遗体验的内容备受关注。

  而在2024年下半年,烧卖文创nia麦麦的爆火出圈,也激发出呼和浩特文创产业的新活力。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数据统计,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203%,文创冰箱贴、镜子、考古盲盒等产品,印证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消费潜力。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更是精彩纷呈。

  “博育青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研究员高星等专家,开展科普讲座,解码文明基因;在“博览青城”板块,13项全新展览重磅亮相;在“博悦青城”板块,沉浸式社教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市民可夜游呼和浩特博物馆探秘钟表联展,在昭君博物院体验年画拓印,在公主府博物馆执笔绘制扇面,在将军衙署博物馆观看沉浸式情景剧,还有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文物创意工坊”等活动,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活动还推出3条文博精品线路:“地标博物馆打卡游”“革命历史红色游”“特色博物馆深度游”,串联呼和浩特市20多家文博场馆,从地标打卡到红色寻访,从非遗体验到自然探索,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文化之旅。

  “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深化 释放文博发展活力

  2025年,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深化,“文创青城”品牌店相继开业,“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引客如流,文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游客奔着“博物馆之城”而来,呼和浩特也在接续做着一系列工作。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进一步完善“一院六馆”制度,推动呼和浩特博物院物业、文创、演艺、研学等方面市场化运营改革,打造大窑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等精品展,实施呼和浩特通史展、公主府博物馆基本陈列展提升计划,落实优秀博物馆馆长、讲解员培养计划。

  在丰富游客体验方面,也将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全国头部文博场馆合作,高质量举办“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参与2025年故宫百年系列文博活动,发挥好敦煌研究院内蒙古工作站作用,盘活呼和浩特市壁画保护中心资源。

  还推出精品活动,办好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交流汇暨文创大集、“5·18国际博物馆日”、呼包鄂乌讲解员大赛等重点活动,提升首府文博知名度。

  用科技与创意激活历史基因,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北疆文化辐射力,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更新。

  当大窑遗址的历史留痕与故宫钟表的机械齿轮在展览中隔空对话,当博物馆夜游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这座北疆名城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谱写着一曲传统与现代交响的文博长歌,让博物馆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刘军 王璐)

相关文章

2025-05-18 19:28:00 “简牍之乡”启新篇!第 49 个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场活动盛大举办

奔流新闻讯(记者 王夏菁)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场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通过文化展演、成果展示、学术授牌等多元形式,展现甘肃文博事业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表演的《鼓舞》中拉开序幕,铿锵鼓点传递出中华文明的磅

2025-05-18 14:26:00 让博物馆成为世界读懂北疆文化的窗口——看呼和浩特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起势

  窑变釉胆瓶流淌的红仿佛叙述着景德镇不朽传奇,紫檀楼嵌铜活木楼钟指针何时停留在历史的那一刻,大窑遗址出土的刮削器似乎还在切割着时间……  这是5月17日上午,记者提前来到呼和浩特博物馆探馆感受到的。  5月18日,呼和浩特市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将在这里开幕。  今年博物馆日的

2025-05-09 08:57:00 好消息!呼和浩特可以申领购房补贴了

各位市民:按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人口集聚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呼政发〔2025〕7号)、《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落实<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人口集聚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宅和首套二手房(住宅)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

2025-05-08 11:10:00 “免费领礼品”?小心被套路!

为吸引消费者,有个别商家以“免费领鸡蛋”“赠送米面油”等方式开展保健食品促销活动,进而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保健食品,导致消费纠纷频发。为避免消费者落入消费陷阱,日前,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免费领礼品”背后的营销套路。AI制图此类促销往往以“免费领礼品”为噱头,通

2025-05-06 19:48:00 2025音乐小镇首届越野嘉年华活动在洛南举行

燃情越野,赋能文旅!4月29日—30日,由商洛市洛南县人民政府主办,洛南县文化和旅游局、越野e族商洛分队承办的2025音乐小镇首届越野嘉年华在洛南音乐小镇激情上演。活动现场,车手们驾驶赛车在布满泥泞、陡坡、水坑的赛道上风驰电掣,面对重重挑战,他们凭借精准操控,不断挑战极限,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为观众

2025-05-05 21:13:00 人气旺 市面暖 活力足——2025年“五一”假期盘点

文旅融合热力上扬,消费市场活力涌动,电影文博持续火热……今年“五一”,各地假日经济繁荣活跃,勾勒出一幅人气旺、市面暖、活力足的假日图景。超14亿人次掀起出行热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预计5月1日至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为14.67亿人次。5月1日,旅客前往湖北汉口站候车大厅。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2025-05-04 22:08:00 记者手记丨走访中国首个援外地质公园项目

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因其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而享有“非洲伊甸园”的美誉。“死火山会‘活’过来吗”“火山口内的水从哪里来”……浏览火山口观景平台旁的解说牌,记者发现,除了有坦桑尼亚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和英语介绍,牌上还印着中文介绍和“中国援助”标识。这是4月26日在坦桑尼亚阿鲁沙拍摄的恩戈

2025-04-29 22:22:00 甘肃兰州:在千年简牍中探寻丝路历史

4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兰州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在简牍中感受千年前的烟火气。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其馆藏近4万枚汉、魏晋时期的简牍,记载内容涵盖当时政治经济、丝路贸易、诏书律令、仁孝之义、情谊往来等,如同一部记录汉代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图为游客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