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评论员 苏梓晴

近日,《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刊登的一篇学术论文引发舆论哗然。这篇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某护士署名的研究论文声称“选取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其中竟包含数十例“男性患者”。该篇论文发表于2017年,而细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早在2015年,就有多篇妇产科论文出现了男性患者,涉及疾病包括子宫出血、宫颈癌、卵巢肿瘤等。
这一明显违背基础医学常识的研究数据,将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荒诞现状暴露无遗。涉事医院及相关学术杂志在之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已经将该护士及相关编辑做出降级、开除处理,并制定整改措施,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然而相关声明并没有提及为何长达八年没有查出发表论文的问题?是否还有别的论文存在漏洞?涉事护士的学历、专业背景是否存在造假?其专业知识储备能否支撑正常的临床实践?
同时,在入职选拔过程中,学历认证作为关键环节,理应经过院方的严格审核。然而,为何层层把关之下,仍未能识别潜在问题?是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还是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若学历造假属实,则招聘与职称评审的资质审查机制更令人忧心。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这些关乎学术生态根基的关键问题,都需要深入调查与剖析,而非以一份简单的处分声明草草收场。院方仅对涉事护士进行记过处分,却未回应其学历资质等核心问题。若仅满足于“事后灭火”,而不彻查背后的职称评审漏洞,类似闹剧必将重演。
“男性子宫肌瘤”的荒诞背后,折射出学术监管的失灵。重建学术尊严,需要一场从评价机制到监管体系的彻底革新。从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到后续追踪,都应有严格的审核与复查机制,还需对涉事人员的资质、背景进行全面审查。只有将隐藏在暗处的本质问题解决,才能重塑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重塑公众对医学科研的信任。
